講座開始於一份2014年中科院社會學的民調,根據民調顯示,過半的台灣人認為死刑存在冤案,且對台灣的司法判決不具信心,該民調的結果推導出大約77%的台灣人反對死刑,接著講者提出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為何儘管台灣有死刑,卻依舊時不時的報導出有人殺人的事件?而且講者詢問究竟要多低的冤案率才可以被社會大眾所接受,同學普遍的回答是千分之一,講者隨即問在座同學是否願意成為那千分之一的冤案,該問題使在座同學沉默,這個問題也點出了一個問題,無論冤案的機率再低,依舊沒人想要成為那千分之一的冤案,之後講者以以往的死刑案件作舉例,表示以往的台灣無論是採證技術的不發達,或是有時警方為了求破案而刑求嫌疑犯,導致至今依舊有超過20年以上還在進行中的訴訟,而且根據警政署所公布的資料,從1990年之後,台灣所發生的命案致死人數從2000人逐年降低到200多人,可見死刑的存在並非導致台灣他殺命案降低的原因,種種的證據表示現今的台灣社會,也許並不需要以死刑作為約束犯罪的工具。同學在聆聽講座之後也理解到廢死聯盟並非會接所有證據確鑿的死刑案件,而是針對司法流程太倉促,證據不充分的案件進行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