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頁面主要內容區

    「上月,我帶著需要緊急治療的羅興亞難民到醫院,他們要我先付2000令吉保證金。這名患者沒有聯合國難民署發出的難民卡,而我身上也只有約1000令吉。”

    “最後,醫生拒絕讓他入院,說如果我們無法償還醫藥費,他會把我的病人丟出醫院。”

    馬來西亞羅興亞協會主席法依沙(Faizal Islam Muhd Kassim)這麼對我說。這是一個由羅興亞人和聯合國難民署發起的自救團體,成立於2010年,現有約1萬2000名會員,並在檳城、馬六甲、柔佛及怡保設有支部。

    法依沙說,這是唯一被聯合國難民署承認的難民協會,成立目的是為了幫助其他羅興亞難民。

    “我告訴那位醫生,你是醫生,職責是拯救人命,不該扮演警察或移民局官員的角色。”

    「我們的協會一直在協助在馬的羅興亞難民,給予醫藥上的支援,如載送他們去醫院。有時病人沒錢時,我們也會向會員籌款。”

    “院方常會把我們當成麻煩,會質問我們為何來馬,為什麼不帶錢來……他們不了解我們的問題。”

    《當今大馬》上週六參與由隆雪華堂民權委員會主辦的交流活動,在委員會主席廖國華帶領下參訪在安邦的羅興亞協會總部。該會也邀得聯合國難民署特別顧問唐南發主講,讓出席者了解難民的處境。同行的還有來自台灣淡江大學的學生。

    父親是緬甸政治犯

    在我眼前的羅興亞難民法依沙(見圖),口操流利英語,穿著整齊。他也是協會其中一位全職職員。他告訴我,自己在兩年前透過中介人協助,從泰國入境馬來西亞。

    法依沙的父親是名緬甸政治犯、著名人權律師,他曾多次被緬甸政府逮捕。

    “我的父親是一名律師,政治人物,也是一名社運分子。”

    他說,當他仍在仰光時,政府不斷向他追問父親的下落,甚至威脅若不告訴他們,就會逮捕他的母親。

    「我父親在2014年獲釋,那時我無法出門,因為父親的名字被刊登在報紙上,他們(當局)把我的身份證藏起來。”

    “之後我在孟加拉大使館工作,大使漸漸開始懷疑我的身份,告訴我不要再來上班了,因為我被國家情報局跟踪,這對大使館不好。”

    “那時起,我便決定要離開我的國家。”

    羅興亞人是緬甸若開邦阿拉幹地區的穆斯林族群,一直以來都受到緬甸政府的迫害。

    會員卡給基本保障

    法依沙透露,羅興亞難民在馬不被允許工作,但他們必須工作才能生活,因此只好非法打工。若被警察攔截,常會被要求給錢了事。

    他說,目前在馬的羅興亞難民約有8萬人,其中5萬3000人擁有聯合國難民署發出的證件。雪隆一帶的羅興亞難民大部分集中在安邦一帶,估計約有一萬人。

    法依沙說,羅興亞協會提供會員卡(見圖)給會員,讓一些尚未申請聯合國難民證的羅興亞人至少有基本的保障。雖然會員卡並非合法難民證,但希望警方能網開一面,基於同情而不為難他們。

    「在會員卡上面有我們協會的熱線,一些雇主會致電問說如果僱傭難民被發現怎麼辦,我告訴他們不必擔心,只需告訴官員這只是一個臨工,他(難民)自願幫助我(雇主),而我也自願給他一些錢。

    協會資金非常薄弱

    那協會本身如何運作?副主席阿都乾尼(見圖,Abdul Ghani Abdul Rahman)在交流​​會時透露,協會非常缺乏外界支持,導致他們面臨許多困境。

    「協會的資金非常薄弱,一般上我們是透過朋友的支持,才得以持續運作。我們無法從外界得到一毛錢,很難生存。羅興亞協會無法向社團註冊局註冊。”

    “我們大都是自願協助的義工,只有兩名全職職員,僅領取不超過500令吉的津貼。”

    「最近我們從聯合國得到的資金,也由於敘利亞戰爭而大量減少,現在我們只好自己想辦法生存。”

    阿都幹尼說,他們不期待政治人物會撥款解救,只希望他們能憐憫羅興亞難民的處境。

    “我們國家的人已經不讓我們合法居住,儘管我在緬甸土生土長,但最終成了難民。”

    膚色問題更甚宗教

    目前,在馬的羅興亞難民多是在2012年緬甸若開邦暴動後逃難而來。

    唐南發(見圖)說,其實逃離到馬來西亞的羅興亞人最早可追溯到40年代,但一直到2012年透過媒體大肆報道後才得到全球關注。

    「緬甸是一個擁有數百個民族的國家,獨立後的衝突不斷,其中羅興亞難民更是被邊緣化。緬甸不承認羅興亞人的公民身份,他們去學校被欺負,看醫生也需付更多錢。

    「這並非宗教問題,非羅興亞人的穆斯林依然可以自由地在若開邦生活,沒有太大問題。所以,我覺得這是膚色問題,更甚於宗教。”

    勿忘在緬羅興亞人

    會後,台灣淡江大學學生表示,社會需要給予難民更多的關注,並透過更多管道來幫助他們。


    大四生邱奕達感嘆,難民生活艱辛,並非一般人能體會。

    「問他們在這裡過得如何,我覺得和運氣有關,有些工資仍是非常微薄。難民的問題需要大家的關注,但是這些關注的背後還是我們能如何幫忙他們……我希望有更多管道,而不是只有幾個辦公室…”

    交流結束後,阿都乾尼呼籲出席者,除了關心在馬羅興亞難民,也要關注其他還在緬甸受苦的羅興亞人,希望外界可以伸出援手,多幫助他們。

    “今天你看我們活得很好,但沒看見其他正在受苦的同胞。 在緬甸羅興亞人貧民窟,有時甚至無法得到基本的飲用水。”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