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頁面主要內容區
:::
SEARCH
CLOSE
MENU
CLOSE
淡江大學
首頁
網站導覽
English
登入
最新消息
系所公告
活動公告
招生資訊
獎助學金
榮譽事蹟
關於學系
政經系簡介
系所介紹
全英語學士班
日本政經研究碩士班
亞太與拉美研究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願景與目標
系所位置
招生資訊
全英語學士班
申請入學
考試分發
繁星推薦
日本政經研究碩士班
海外學生
外國學生
僑生及港澳生(不分學制)
系所成員
師資陣容
專任教師
兼任教師
行政執掌
課程介紹
全英語學士班
課程規劃
各學年度必修科目表
輔系課程清單
彈性學制
日本政經研究碩士班
課程規劃
修業要求
雙聯學位
亞太與拉美研究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課程資訊
大三出國
出國心得分享
2022~2023 林思棠
2023~2024 王維楨
2023~2024 杜芷柔
大三出國明信片
出國學校清單
出國輔導通報及學分採認系統
出國留學時程
出國統計
GSIP
計畫介紹
活動成果
媒體報導
下載專區
規則辦法
系務規則
修業規定
學士班專區
碩士班專區
先修碩士班專區
系友專區
系友資訊
2005~2009
2010~2014
2015~2019
2020~2024
系友統計資料
全英語學士班
拉丁美洲研究碩士班(113學年度起停招)
日本政經研究碩士班
系友會臉書
就業進修
活動花絮/影音專區
活動花絮集錦
大三出國說明會
大三出國明信片
業師演講
校外參訪
外賓來訪
系所活動
影音專區
相關連結
中華民國外交部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
外貿協會發展中心
台灣政治學會
智慧財產權專區
認識智慧財產權
教育宣導
聯絡我們/媒體社群
聯絡我們
Facebook
Instagram
首頁
系所成員
師資陣容
專任教師
返回上一層
:::
專任教師
師資陣容
行政執掌
專任教師
兼任教師
標題
『後山意識』與公民政治參與:花東區域研究初探
學年度
100
學期
2
出版日期
2012/06/01
作品名稱
『後山意識』與公民政治參與:花東區域研究初探
作品名稱(其他語言)
“Back-Mountain Consciousness”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 Preliminary Case Study of East Taiwan
全部作者
包正豪; 靳菱菱
單位
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
出版者
臺北市: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
卷數
社會與區域發展學報=Journal of Social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3(2),頁1-40
摘要
相較西部,東部的邊陲性極為明顯,國家機器對東部的發展有強烈的主導性。為彌補台灣學界長期對東部研究的疏離和空缺,本文企圖究明和詮釋東台灣的區域政治性格,運用中央研究院主持的「公民意識與社會正義」問卷調查結果,藉此思考所謂的「後山意識」是否仍然存在?以及這類意識對公民政治參與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後山意識」確實是東台灣這個特定空間下的普遍存在。將後山意識與社會人口變項交叉,發現後山意識與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父母籍貫、職業、家庭月收入(經濟狀況),乃至於政黨傾向均有相關。換言之,後山意識在花東地區並非均質性的呈現。研究結果進一步發現,後山意識對於花東民眾政治態度的影響並不顯著。其原因在於,後山意識並非集體相對剝奪感,花東民眾又可藉由移居他地而取得社會向上流動的可能性,致使後山意識無法順利轉化成為集體行動的動力,較低的投票率顯示設籍在花東卻不住在當地的公民不需透過政治參與即可取得改變社會位置的機會,而長住當地的居民因為地方發展極度仰賴國家財政挹注,反抗國家政策的集體行動力便顯得不必要,這或可說明後山意識的背後有其異質性。「後山人」因為社會價值的變動而存在各種多樣性,「後山意識」有著某種由外而內進入、移植、內化的過程。本文闡明後山意識與集體行動之間的影響變數,論證東部後山的確存在不同「後山意識」的競合現象,應有助於日後東台灣政治與社會現象的相關研究。 Contrasting with west Taiwan, east Taiwan (Hualien and Taitung) is at the periphery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Moreover, the ”state apparatus”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east Taiwan. In order to fill up the knowledge gap, this study would like to interpret the political characteristic of east Taiwan by analyzing the survey data of the ”Civic Consciousness and Social Justice Project” conducted by Academia Sinica.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find out whether the ”back-mountain consciousness” exists or not and, if it exists, how does the ”back-mountain consciousness” influence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the people who live in east Taiwan. The research findings indicate that back-mountain consciousness i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in east Taiwan, which associates with sex, age, education level, ethnic origin, occupation,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party identification. However, although back-mountain consciousness i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in east Taiwan, it does not have a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with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is may be partly because back-mountain consciousness is not a sense of group 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therefore unable to be transformed into a force to drive collective actions. Hence, it is concluded that although back-mountain consciousness looks like to be common in east Taiwan, it is in fact a result of interest competition. People in east Taiwan with dissimilar socio-economic and political backgrounds will have different self-interpretations on ”unfairness”, which is the thoughtfulness of back-mountain consciousness. The authors believe that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ill be helpful to the future studies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phenomena of east Taiwan.
關鍵字
後山意識;政治參與;相對剝奪感;邊陲;back-mountain consciousness;political participation;relative deprivation;periphery
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ISSN(ISBN)
2073-3275
期刊性質
國內
等級
,其他
產學合作
通訊作者
包正豪
審稿制度
否
國別
中華民國
公開徵稿
出版型式
電子版,紙本